透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绿色与智能制造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点击:[1]人次
透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绿色与智能制造新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范围上包括信息技术革命和可再生能源革命两次技术革命浪潮,信息技术革命将贯穿于始终。通过对世界经济史的透视,澄清目前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歧和模糊认识。通过对马克思工业革命理论的阐释,不仅重申马克思有关“工具机革命”而非能源革命作为工业革命标志的观点,而且对历次工业革命中“工具机革命”与能源革命内在联系的历史规律性进行了讨论。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对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再“革命”,它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资本替代体力劳动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二是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能源革命在本质上不同,可再生能源革命把能源采掘业转变成了制造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能源生产转变成了遵循收益递增规律的生产活动。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定义与范围
目前,人们在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解上仍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与2012年在中国出现的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定义的两个流行版本密切相关:一个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编辑麦基里在2012年4月发表的《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报告”中提出的以机器人、3D打印机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可以称为“制造业数字化革命的版本”;另一个则是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的由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革命相结合所产生的“能源互联网”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这大致上可以称之为“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版本”,尽管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麦基里所谈的内容,但他认为这只是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部分内容。在中国,虽然不乏学者认为这两个版本甚至多于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共同构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但由于人们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视角不同,在对具体问题讨论时,明显地产生了对“制造业数字化革命”和“可再生能源革命”两个版本之间各执一端的两个阵营。
“制造业数字化革命”的阵营最为常见,他们从已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知识背景来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如智能化等同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有不少人直接把“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等同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方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学者们为代表,其中,吕铁和邓洲的观点颇具典型性,他们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制造业版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比“可再生能源版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具现实指导作用,据此,他们“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界定为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下的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变革。这不仅在逻辑上自洽,而且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1]冯飞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多于以上两个版本内容相加的学者,但他却认为,孕育当中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一主多翼”,所谓“一主”就是信息技术和生产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和结合,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所谓“多翼”是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等这样一些新的发展领域,未来二十年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还是“一主”,而“多翼”的主要影响尤其是新能源的影响大约要到30~40年之后[2]。
显而易见,冯飞并没有把“可再生能源革命”看作是与“制造业数字化革命”具有同等地位的革命。“可再生能源革命”的阵营在学者中也较广泛地存在着,他们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笔者2012年9月参加的工信部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家座谈会上,大多数学者就持有这种看法,但这个阵营典型的代表更多地来自于能源和电力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其中以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为代表。徐锭明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绿色技术为核心,低碳时代将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带入,并力主加快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
12345678下一页>